他表示,国产奶粉借势提价的可能性不大。“国产奶粉没有涨价优势,如果提价的话市场不太可能接受。”对此,一位大包粉经销商则透露,下月将进入传统上的产奶高峰期,新批次大包粉将出炉,本来这意味着供应充足,国际市场的大包粉价格会有不小幅度降价。但此往年规律现在突然遭遇半路杀出的恒天然事件,所以尚未可知届时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和供需关系会如何。
追问三:国内如何填补监管空白?
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奶企或为节省检验成本而改为“抽检”。“现在无论对国产奶粉还是进口奶粉,国家有关部门在不断加强监管。接下来还会有更严格的要求出炉。”王丁棉告诉本报记者,但奶粉领域的监管漏洞还是不容忽视,首先就是企业的自检行为存在很大问题。
“国家相关部门人手、精力等各方面资源有限,只能是偶尔进行抽检,而企业本身应对每批次奶粉都开展规范自检。但实际情况是,自检过程中的参差不齐现象十分严重。”他表示,据他了解,由于检测成本不菲,项目众多,不少企业或由产品必检改为了抽检。
解答三:加强监测力度 重罚质量违法者
在乳制品或食品的质量监管上, 很多发达国家都建有专门的监管机构, 而且其职责明确。例如,法国是由奶业质量控制署专门监管控制乳制品质量;爱尔兰农业部下属的乳制品监管署专门负责对乳制品从奶牛饲养到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监管;美国的乳制品的安全监管则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农业部和各州政府多管齐下负责。欧盟对所有食品和饲料(包括进口乳制品)有一个“快速预警系统”,进口食品一旦检测出有严重的风险,将对产品进行检测并采取应急措施。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 而且还要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制裁。在英国, 一旦发现产品质量违法行为, 法律的制裁将是无情的, 罚款动辄几万英镑,情节严重的甚至会遭到起诉。在美国, 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厂家必须收回产品并赔偿道歉, 如果出现人命, 厂家就可能面临巨额赔款甚至倒闭。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香港海关对奶粉的检测力度就非常大,所以曝光问题频频,相比之下,某些监管部门虽有进步,但的确算不上“雷霆万钧”。“除了监管程度、密度有待加强外,最重要的还是惩处力度。”该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三鹿被吊销婴幼儿奶粉许可证之外,这么多年来,出事的企业不是一两家,却鲜有其他奶企被吊销生产许可证。“惩戒力度轻意味着违规成本低,市面上大中小品牌和奶企众多,所以乱象也就一直存在。”他表示。
热点问题看他国
据新华社电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部分乳制品被曝可能受肉毒杆菌污染,相关产品的出口地除了中国外,还有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等国。记者了解到,各国都还没有因此事导致的致病报告,有关方面采取了加强检验、召回、下架等措施,民众购买奶粉的行为没有什么变化,此次事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马来西亚:涉“毒”品牌奶粉正常销售
马来西亚卫生部在一份声明中说,暂时未收到相关产品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报告。马来西亚卫生部长萨塔西瓦姆·苏布拉马尼亚姆随后又表示,暂时没有证据显示在马来西亚出售的奶粉受到了污染。
马来西亚媒体也报道了此次乳品污染事件,但当地的奶粉市场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记者5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市中心的数个超市看到,恒天然的产品和多美滋品牌的奶粉仍在正常出售。
澳大利亚:涉“毒”产品未供人饮用
澳大利亚农林渔业部也表示,该国还没有任何因相关产品致人生病的案例。根据该部门的数据,新西兰受污染乳制品中销往澳大利亚的共有两批,其中一批仅作为动物饲料使用,并未供人饮用;而另一批则是商业出口产品,并未流入澳大利亚市场。
泰国:已撤下连锁店货架上相关奶粉
从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只是泰国人众多选择中的一个,此次事件并没有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泰国消费者瓦塔妮说,泰国人并不流行购买“洋奶粉”,一方面因为价格高,另一方面因为泰国本地奶制品质量有保证而且味道好,一直以来从未出现过安全隐患。
泰国大型连锁超市“BIG C”5日宣布,在接到多美滋召回有问题批次奶粉的通知后,已撤下各家连锁店货架上的相关奶粉。“BIG C”公司公共关系部门负责人古塔坦说,该公司将继续与多美滋及泰国食品安全监测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关注此次问题奶粉召回事件。
他山之石
欧盟食品安全可溯源体系值得推广
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和紧迫的背景下,不能仅依靠监管
部门的努力,毕竟安全的食品不仅是监管出来的,更是生产出来的。各国食品加工企业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合作,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把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当前,国际上不少国家的法律更加看重食品的安全性而不是来源,政府在保证企业尽可能预防食品安全问题上着力并不多,而通常只是直到疫病暴发才加以应对。这一思路尤其需要改变。
美国在这方面已有所动作。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7月底提出新规章草案,要求食品进口商必须确认提供产品的外国企业达到了与美国同等的食品安全标准,其宗旨是促使企业证明自己采取了妥善的食品安全措施,从而对它们销售或进口的食品采取更加负责的态度。
此外,欧盟建立食品安全可溯源体系也值得推广,让参与食品加工、贸易和销售的所有相关厂商都承担责任。
记者观察
肉毒杆菌“一路通关”拷问企业良心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重创国内乳业,一夜之间中国宝宝都被迫去吃高价洋奶粉。但这下子洋奶粉也“出事”,中国父母开始六神无主:“我的娃该吃什么?”
中国父母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进口原料出了问题,负责进出口的检验检疫机关、使用“毒”奶源的生产企业、当地的质监部门,没有一个环节能把住这个关?中国父母也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肉毒杆菌能产生这么毒的毒素,国家标准中居然没有限量标准?中国父母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去年5月生产的原料,过了1年零2个月才公布?
这些不仅是中国父母的发问,也是我们记者连篇累牍的追问。但是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仍没有完全明晰。
在风口浪尖的恒天然马上举行新闻发布会,致歉同时解释自己为何去年5月生产的原料到现在才公布有问题。而食品风险专家也解释,全世界都没有乳粉中肉毒杆菌的限量标准,因为在乳品中肉毒杆菌不是常见的污染物,而标准的管理是要考虑成本的,正因为如此,各国都不会把它写入标准。但这不意味着根本不管,比如这次事件就是恒天然在自己的质量控制中发现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人士也说,有毒有害物质千千万万,一项标准不可能罗列所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果要把所有可能有害物质都检测一遍才出售,成本会很高耗时也很长。一句话总结就是,“食品安全不是检测出来的”。
“食品安全不是检测出来的”,那要怎么来?笔者认为,首先是要来自企业良心。去年3月生产的产品,事隔一年才爆发,虽然是“自爆”,恒天然的做法依然难以摆脱拖延的嫌疑。牛栏公司在8月2日已经收到恒天然的通知,却在8月5日才召回产品,而雅培更是明知有风险存在,还在国家的督促下才勉强出面召回。面对洋奶粉汹涌的涨价潮,部分企业的良知却是迟到的。
第二,政府监管部门,也不能一句“企业负主体责任”而搪塞过去。政府有必要建立一个诚信机制,让诚信企业越做越好,让失信企业永不翻身。而像这次事件,曝光三天仍有一家“隐身”的企业,政府部门更应该及早强制让企业现身,否则就有包庇之嫌。
最后,政府也应该改进检测技术,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不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政府监管部门,都应有一颗负责的心,把好食品安全关。记得之前台湾爆发的塑化剂事件,发现塑化剂的是一位已为母亲的检测员,她在对儿童食品的常规检测中发现异常,经过长时间的比对最终发现了塑化剂。这位检测员不折不挠,可能是因为作为母亲的自觉,但我们总不能指望每一个食品检测员都是一位母亲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