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屡登食品安全黑名单。继国产奶粉频爆掺毒丑闻,国家质检总局又紧急召回可能受新西兰肉毒杆菌污染的有毒奶粉。新西兰现为世界奶粉第一大出口国。毒粉事件或将带动世界第二的欧盟奶粉的出口需求,而欧盟乳品制造商又是如何防毒的呢?
欧盟素以质检条例严格著称,奶制品生产、进口标准也是严厉至极。然而,除了严格遵守欧盟规定,一些拥有良好口碑的欧洲乳品生产商更是有一套自己的“保质防毒”办法。
总部位于安特卫普港,员工数近2000人,年加工奶量超过1万亿公升的比利时Milcobel乳品集团就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农民就是股东
奶粉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奶采集、消毒杀菌、过滤分离、标准化(成分调整、添加配方)、脱水浓缩、干燥包装及后续的储备运输。乳品厂要确保加工生产的奶粉无毒无害,质保的根源就在于选取的“生乳”。
决定生奶质量的关键是奶牛的健康度,这取决于营养安全的饲料及良好的喂养及自然环境。负责把这最原始关的当然是农场的奶农。于是,将农民收益与奶源质量直接捆绑的农民股份制,在西欧乳品业颇为流行。
Milcobel采用的正是此模式:董事会成员均为合作农场的奶农代表,奶农既是供应商又是股东,对公司战略决策享有决定权。该集团旗下Belgomilk公司总经理Luk Van Gelder介绍说:“我们有大约3000名合作奶农,奶源均出自他们的农场,主要分布在比利时、荷兰、法国。农民承诺提供最优质的奶源,工厂承诺加工出最高质的产品。”
换言之,若奶农供应的生奶质量不合格,无法生产出符合欧盟标准能上市销售的奶粉,那奶厂就不会接收;相反,若原奶质量高,加工后的奶产品销量好,市场占有率高、反响好,收购需求就会升高,奶农的收入自然也就增加。
欧盟对牲畜健康认证、饲料营养标识都有严格的规定。奶牛必须通过口蹄疫及其他牛疫检测,若饲料中含药理性添加物必须标识,以确保奶源安全未受污染。将奶农利益与牛奶质量紧密关联的商业模式,促使了奶农积极培育优良品种奶牛、严格遵守饲养规范,力求将“毒”消灭在产品供应链的源头。
除此以外,奶农们还奇招尽出犒劳奶牛,诸如喂溉纯天然无污染地下水,喂养无添加草料甚至加餐有机胡萝卜,配置太阳能取暖设备的牛舍,更有甚者给奶牛听音乐、做按摩,都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优质奶源。
比欧盟标准更严格的内部质检
欧盟的严格规定始于对生乳、饮用乳(鲜奶)的准确定义。含脂量3.5%以上的鲜奶称为标准全脂奶(有些成员国则规定至少4.0%);半脱脂奶脂肪含量在1.5-1.8%范围内,脱脂奶的脂肪含量则不得高于0.5%。3.5%的全脂牛奶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2.9%。鲜奶只允许通过增减奶油比重调整含脂量,添加蛋白质、矿物盐或维生素,乳糖转化半乳糖。
牛奶质检的最重要指标便是细菌含量。中国合格生乳的标准为每毫升菌落总数不得超过200万个。欧盟标准的合格奶上限则是10万/毫升,仅为国标的1/20。然而,Milcobel负责合作事务的Eddy Leloup总监则介绍:他们的内部收奶标准是菌落总数低于2.5万/毫升,仅是欧盟(比利时相同)标准的1/4。另外,生乳中还必须完全检测不到抗生素。
除每天接受严格的内外部质检监测,Van Gelder称一旦周边地区发生安全事故,检测力度及频率还会更高。
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Van Gelder指出优质奶源对Milcobel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简单的原料供给。为了激励合作奶农树立以安全质优为核心价值理念,积极完成Milcobel的质检方案,Milcobel还设立了奖惩制度。
凡是当月有一次提供不达标生乳的记录,该奶农该月就将损失10%的奶价。而全月均供给达标的奶农则能收到额外的优质奶奖励—收购奶价提升3%。这样的奖惩机制能让农民立刻感受到经济利益与奶源质量的绝对正比关系,鞭笞奶农严格把守质量关。
除了严控物力资源,Milcobel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有严格的准则。工厂车间为生产重地,内部员工须刷卡消毒进入,严禁非持卡人员出入,即使管理人员也不得随意进出。录用筛选上,除了硬性的健康标准,还要求员工拥有重食品安全的职业修养及道德观念,并重视生产培训。
VanGelder介绍相较于去年每升0.32欧元(折合约人民币2.5元/升)的较低平均收购价,今年同期价格创了新高,部分原因即是中国为主的新兴市场拉动的全球消费需求。Milcobel看好中国乳品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配方复杂的婴儿奶粉需求。
欧盟目前只有不到10%的生乳被加工成奶粉,但欧盟奶粉所占比重却接近世界总量的30%。伴随2015年欧盟牛奶配额制的解除,兴许是欧盟奶商国际市场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而随着更多优质海外产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国产乳业的系统化升级(切断污染、环境治理尤为重要),以及中外合作形式的普及,中国消费者的“放心奶”心愿或许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