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传平是重庆忠县汝溪镇团堡村的一名养牛户。2012年以前,他家养了50头奶牛,鲜奶以每斤1.5元的价格卖给万州一家奶企。现在,每斤鲜奶的价格翻了一倍,可高传平却不再养奶牛了:“我2012年卖掉了45头奶牛,奶牛场也变成了现在的肉牛场。”
既然鲜奶在涨价,高传平为何要转行?
记者在各区县调查后发现,尽管牛奶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本地自产奶源供不应求,价格看涨,但像高传平这样的奶牛散养户却在渐渐退出,重庆奶牛养殖面临难以扩大规模的尴尬局面。
奶源不足,本地牛奶制品仅占市场份额40%
“奶牛散养户越来越少,与我市奶源基地重新布局、奶牛养殖业转型调整分不开。”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凌虹告诉记者。
近几年,随着重庆主城的扩容发展,原有的奶牛养殖基地由主城近郊逐步退往远郊区县,养殖模式由农户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变,养殖方式也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
从这几年转型发展的效果来看,重庆市奶牛养殖牧场、奶牛养殖小区在增加,散户养殖在减少,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达到50%以上,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奶牛的产奶量都有大幅提高。目前,重庆市奶牛存栏20000头,牛奶产量为78000吨。
“大部分奶源被重庆加工乳企收购,只有南川、永川等地很少一部分散养奶源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就近销往本地市场。”凌虹说,重庆本土牛奶企业以天友乳业和光大奶牛梦工厂乳业为主,重庆奶牛养殖也以这两家龙头企业的规模养殖场为主,以农户的奶牛养殖小区为辅。
但是,尽管天友乳业和光大乳业等企业目前已形成了50万吨的加工能力,但本地自产奶源仍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加工的需要。
据统计,重庆市本地牛奶制品供应量仅占市场份额的40%,而重庆人均年拥有本地自产牛奶量不到3公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成本高、风险大,让奶牛散养户“缩水”
既然市场对牛奶有着庞大需求,为何奶牛养殖规模却难以跟上呢?
“一头奶牛的养殖及配套成本要3万元左右,需要5年才能见到效益,且疫病防治风险较大,我们这些散养户难以承担风险。”高传平说,加上饲料费、人工费逐年上涨,很多散养户的收益越来越少。
南川区西城街道新桥居委会的陈泽容养了10年的奶牛。他告诉记者,因为受到盒装牛奶的冲击,他的鲜奶客户严重萎缩,导致养殖规模从30头锐减至6头。要不是有当地200多个固定老客户支撑着,他坚持不了10年之久。
不仅如此,相比猪、羊、鸡等养殖业,奶牛养殖的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养殖风险大,这使很多实力企业“望而却步”,不愿投资奶牛养殖业。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本地自繁牛源不能满足需求,需要从国外、市外大量引进奶牛,而各地牛源价高、量少,出现“一牛难求”局面;奶牛耐寒不耐热,在重庆夏季湿热气候下,奶牛产奶量普遍不高;本地苜蓿等牧草资源匮乏,奶牛草料紧缺,需从市外调入;一头奶牛每天平均产生粪尿50公斤左右,粪污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处理起来成本较高……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奶牛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凌虹介绍,为了解决奶源问题,重庆牛奶加工企业已经把奶源基地外延至宁夏、四川等地,另外,每天还需从市外运原料奶满足本地加工的需要。
政策扶持、科技支撑,拓宽以销促养之路
要让奶牛养殖规模“上得去”,必须解决“有人养”的问题。凌虹坦言,相比猪、羊、鸡等养殖业的产业扶持政策,近几年重庆针对奶牛养殖的扶持政策较少。如果能够得到更多政策扶持、技术支撑、产业带动,会吸引更多业主因地制宜地加入奶牛养殖行业。
奶牛要“养得好”,提高产奶量,必须有科技作支撑。重庆市首批市级科技特派员、西南大学教授魏学良介绍,针对本地气候条件,科技特派员团队专门设计了适合在湿热条件下不影响奶牛乳汁分泌的饲草配方,建立了湿热条件下奶牛多发、高害疾病的防治技术,并开展了无公害原料奶生产检测的研究和应用。
与此同时,本地乳企也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奶牛养殖的一套养殖技术方案。“天友和光大正不断完善和扩大奶牛养殖场的规模建设,保障本地奶源供应和质量安全,确保本地奶制品获得更多市场占有率。”凌虹介绍,重庆奶牛养殖的科技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牛奶的加工企业规模和技术在全国排名第13位,完全能担当满足本地消费市场对鲜牛奶需求的重任。
“加强牛奶知识的普及,也很关键。如果消费者对鲜奶的认知度提高了,对鲜奶的需求量增多了,就能促进本地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凌虹建议,鲜奶保存时间非常短,从外地引进奶源很不现实。因此,加大宣传鲜奶知识,扩大本地优质奶源基地、提高鲜奶生产量,是重庆奶业占领本地市场更多份额的关键。
不过,因为奶牛养殖风险较大,专家也提醒广大养殖户,要先摸准市场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