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养到集中、建牧场进小区,奶业生产方式仍在更新。这些年,黑龙江省克东县宝泉镇富民村的养牛人经历了一次次转型,虽说“三聚氰胺”事件导致奶价下跌,不少人卖牛弃养,可那些没有放弃的人们却在不断地尝试中走上了“合作路”。
日前,记者来到富民村奶牛专业合作社采访,蓝顶的场棚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近500头奶牛正悠闲的吃着草料,而标准化的挤奶车间、管理有序的饲料场、各类专业生产设备,带给人一股现代化的气息。
恰逢合作社正在进行大扫除,十几名社员拿着清扫工具,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忙得不亦乐乎。大伙聚在一起,一边干着活还谈论着有关合作社的话题。合作社理事长王海军说:“大伙加把劲,咱能住上新房,走上水泥路,这些大动物可立下了‘汗马功劳’,好好扫扫,让它们也过个好年。”
合作社的成立,带给奶农的不仅仅是致富那般简单,更重要的是让所有人看到了致富的曙光。在奶业陷入低谷的几年中,养牛成本增长,效益降低,村里的养牛人处在一个微薄利润下养牛却欲罢不能的阶段。在随后的奶业转型过程中,散养户开始走向集中,可松散的管理体质,看似捆绑在一起,一旦真正遇到危机,往往遭受冲击最大的还是奶农,而建牧场进小区,由于设备缺失等原因,难以发挥出集中饲养和管理的优势,反而成了奶农的负担。富民村的养牛人就是在这种波动中一步步走来,如今,他们依靠合作社实现了稳步增收。
“走合作社这条路算是走对了。”一位合作社社员感慨地说。以前养奶牛都是自己顾自己,挤奶是手工,销路自己找,奶价低不说,还造成不少浪费。如今,村里成立了奶牛专业合作社,喂养、挤奶、销售、防疫实现了一条龙,合作社还和飞鹤等大型制奶企业建立对接,让不少人腾出手来外出务工,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富民村的养牛人在经历了散养、集中、牧场和养殖小区后,最后走向了合作。而合作社的出现也没有让他们失望,短短一年中,合作社在集中饲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管理体系,聘请省农业大学兽医坐镇,采取股份制运营方式,农民以牛入社、用地入社,经过评估年底分红,实现了入社土地优化使用,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真正在市场与奶农之间架起了一座致富“金桥”。 |